日本到了二战后期资源极度匮乏,那战争中的钢铁咋来的?

2021-06-12 16:01发布

2条回答
日语爱好者jnL22d
2021-06-12 16:40

战争不是喊口号的,是拼资源和国力的。二战轴心国被打败,除了输在道义上,还输资源上。

欧洲战场德军起初气势汹汹,攻无不克;但是到了后期,坦克、飞机造不出来,造出来的还没有燃料,只能一步步走向灭亡。

亚洲战场也是如此,日本的日子更惨。1941年春天,美日还没有交战,美国就对日本进行贸易禁运,日本失去了维持战争所需要的一切资源,这才铤而走险偷袭珍珠港,发动了太平洋战争,企图从东南亚获取资源。

可是几场战役打下来,日本越来越被动,1944年10月莱特湾海战之后,日本联合舰队被打垮,日本运输船没有战舰护航寸步难行,海上交通线完全瘫痪,基本上就失去了从国外获取资源的能力。

那么,从此之后,日本进行战争的钢铁从哪来?

首先要说,日本在二战后期资源极度短缺,供不应求;要不然它就要拼命制造战舰,补充到舰队中去,而事实上二战后期因为没有钢材,日本的制造能力已经下降很大。

日本在1943年钢铁产量达到高峰,为765万吨。1944年下降到673万吨,到1945年跌到196万吨。这些钢铁54%来自中国东北,就是当时的满洲;24%来自朝鲜半岛,20%来自日本本土。

可是日本铁矿石资源贫乏,多半也是原来的储存。

朝鲜在甲午战争之后不久就沦为日本殖民地,向日本提供原料合乎情理。东北为什么要向入侵自己的国家提供原材料呢?

说到这件事,就不能不提日本人的帮凶张作霖。

正是在张作霖控制东北的那段时间,日本关东军势力在东北得到空前发展。

在张作霖的大力推动下,日本在东北在十年左右的时间,修建了四通八达的铁路网,日本开始疯狂掠夺东北资源。

日本掠夺东北钢铁资源的元凶,就是臭名昭著的“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也就是大家所称的“满铁”。

张作霖没有文化,跟吴佩孚、段祺瑞不一样,张大帅是个实用主义者,信奉的是“有奶就是娘”的人生哲学,只要对自己有利,什么事都可以干,袁世凯、段祺瑞都不敢做的事,张作霖也敢做。

张作霖得到什么好处呢?那就是日本关东军对张作霖称霸事业的鼎力支持。1922年直奉战争中,日本关东军非常够意思,给张作霖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武器支持。

除了武器援助外,关东军和关东厅还对奉军提供了铁路运输方面的援助。

战争爆发前一周,张作霖派军事顾问松井七夫前往大连,跟日本人接洽,请求铁路运输方面的援助。

关东军司令部接到请求马上行动,立刻与关东厅长官儿玉秀雄制定了利用“满铁”为奉军运兵和运送武器的运输计划。

9月10日,儿玉秀雄同“满铁”社长安广伴一郎组织召开“满铁”理事会,主张“今后直奉战争过程中,当奉军请求满铁帮助运输军队及武器时,无须征求当地领事的同意,且运费支付一事,无须等待奉天满铁公所之核算统一,要毫无障碍地帮助奉军实现运输”。

正是你情我愿、各取所需、公平交易,互惠双赢。

在张作霖的大力支持下,满铁事业蓬勃发展,它的员工也从开办时的1.1万人增加到39.8万人;经营和附属地面积高达524.3平方公里。

这个恶贯满盈的满铁,主要业务是铁路、水运、航空,它还经营东北地区的煤矿、冶金、电气、水运、煤矿、轻工业和化工工业等,当然也包括钢铁业务。

从1936年到1945年的9年间,伪满洲国控制下的东北为日本生产了509万吨钢铁,平均每年产量高达56万吨;朝鲜半岛向日本提供了110万吨钢铁,年产量18万吨。

1940年国统区钢产量1500吨,当时“满洲”钢产量是中国全国钢产量的373倍。由此可见,当时的东北,已经成为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大后方,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张作霖和溥仪的“功劳”,要不然日本早就完了。

一周热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