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八佰》之后,很疑惑日本兵为什么会这么理直气壮?

2021-06-26 10:40发布

《八佰》中有一个很震惊的点,有些日本兵会抱着同归于尽的心理,死之前喊一句类似天皇陛下万岁的话。 因为我国的军人是为了保卫自己的国家而战,英勇无畏的牺牲非常值得钦佩,也是可以理解的。 可是日本兵侵犯别人...

《八佰》中有一个很震惊的点,有些日本兵会抱着同归于尽的心理,死之前喊一句类似天皇陛下万岁的话。 因为我国的军人是为了保卫自己的国家而战,英勇无畏的牺牲非常值得钦佩,也是可以理解的。 可是日本兵侵犯别人领土,在本能上却能有同归于尽的心理,就心生疑惑,他们为什么这么理直气壮? 是因为“一根筋”的性格吗?可他们又为什么会集体养成这种性格?
10条回答
空白的id
2021-06-26 11:13

淞沪会战爆发之前的一段时间里,虽然华北打得热火朝天,但上海地区却是相对平静的,并且在沪日本人也收敛了不少,连经常闹事的日本浪人都消停许多,为什么呢?因为上海日军兵力有限,东京暂时还没有开辟华东战场的打算,需要夹着点尾巴。并且上海日本驻军是海军所属,原来只有2000来人,后由本土佐世保增援了2000来人,拢共加一起,所谓的“日本海军上海特别陆战队”也不过4000多人,而在沪宁线上,中国军队有好几个精锐陆军师,比如第87、第88师和正在从西安朝回赶的第36师。



1937年8月13日下午3时,孙元良88师先头营与日军伊藤大队在八字桥遭遇,中国军队先敌开火,“八一三事变”爆发。其实在张治中率军进抵淞沪之时,日本方面已经有所察觉,这么大规模的兵力调动想完全保密是不可能的。日本海军陆战队楞闯虹桥机场的那俩死鬼,就是想侦察中国正规军是否到了上海、有没有什么备战动作,因为根据1932年的淞沪停战协定,上海市区是不许中国正规军驻扎的,只允许有警察和保安队。


所以说,当时日本海军陆战队从上到下其实是比较怂的,面对两师一旅27000多中国精锐,能保住小命就算不错,作战重心就是死守位于虹口的司令部大楼。我们知道,日本陆海军一向不和,不过这回海军大臣米内先低头了,问陆军大臣杉山元能否尽快派遣陆军增援上海,陆军省和参谋本部拿捏了几下也就同意了,通过内阁会议的召开,决定集结陆军第3师团和第11师团,组成“上海派遣军”驰援淞沪战场。



说到《八佰》里的日本兵为什么还挺硬气,这里注意三个点,首先是淞沪会战的爆发,确实是中国军队先开的第一枪,并且战役目标就是要全歼日本海军上海特别陆战队。而日本人是按自己的“强盗逻辑”看待这个事件的:我们的海军陆战队是根据条约驻扎在虹口日租界,你们张治中的部队凭什么要把他们赶下黄埔江喂王八?1932年签好的条款,中国正规军为什么破坏协定进军上海?


而至于在此之前日本是如何跟着八国联军侵略中国、如何签定不平等条约、如何挑起“一二八事变”的,根本不在这个强盗逻辑的考虑范围之内。换句话说,日本陆军是抱着“救海军于水火”的念头开始侵略中国之旅的,在日本国内歪曲事实的宣传下,这帮鬼子陆军士兵没感觉自己有什么不对,反而自认为是为了维护他们那个所谓帝国的海外利益而来,当然一个个浑横的不行。




这跟华北的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如出一辙,日本军部的战斗口号是“惩膺暴虐的中国军队”,意思是宋哲元第29军挑衅在先,日本人反倒是“被迫自卫”。怎么说呢,从关东军进攻北大营那会起,日本人就学会了“恶人先告状”,而国民政府在宣传上、在国际社会的话语权上,都表现的非常之弱,《八佰》也诠释了这一层。


第二点是当时的现实原因,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后,中国各地各界的反日情绪逐渐达到高潮,收复东北还我河山的口号此起彼伏,进而演化成为大规模的“抵制日货”和打击亲日分子的行为,站在中国人的立场和角度,这是天经地义无可厚非的事情。与此同时,席卷西方各国的经济危机让日本的国内矛盾也日益加剧,资本主义中期那种贫富差距两极分化和资本垄断等严重社会问题愈发严重,日本农民卖儿卖女的现象也是屡见不鲜。



1936年日本“二二六政变”的爆发与此密不可分,可见日本国内的情况之严重,而作为其工业品最大的倾销市场,中国的抵制日货使其雪上加霜,列个数字:日本对华出口在20年代增加了160%,中国市场逐渐占其出口总份额的44%,甚至超过了美英两国的总和(38.8%)。所以日本政府和军部为了转嫁经济危机和内部矛盾,将所有的责任都归咎于中国的反日浪潮,煽动民粹主义和民族狂热情绪。


故而在30年代中期,中日两国的民族矛盾已经实际上非常尖锐,日本普通国民在错误宣传的误导下,对中国成见颇深,意思是日本的经济困难,全因中国而起,听起来挺混蛋,但当时的日本人就是这么想的。所以一纸征兵令下,无论是广岛的农民还是东京的流氓,都抗着枪来到中国战场,在他们心目中,是非观早已反过来了,没认为自己哪里错了,可不就是理直气壮么?



最深刻的第三点原因,是日本自明治维新“脱亚入欧”以后,科技、教育、军事等许多方面综合起来,在亚洲很有鹤立鸡群之感,制度的优势被他们错误地解读为“人种优势”,因此对他们曾经的上国、曾经的老师产生了深深的鄙夷感。而中国近代以来积贫积弱,被西方列强各种按在地上摩擦,形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状态,如此一来,日本人的优越感更加明显,侵华战争时期的无数次屠杀,莫不与此心态有关。


日军参谋次长多田骏(后来的华北方面军司令官),居然把侵略美化成为“帮助中国摆脱西方的压迫”,大小鬼子都这么想的结果,就是久而久之他们自己也信了。所以淞沪战事打起来之后,日本陆军再次大规模动员,各个军港喧嚣热闹起来,1937年8月18日,第3师团从热田港登船出发前往上海,这个师团既是日军淞沪会战的主力,也是全面抗战八年中,常设师团中唯一始终留驻中国战场的罪恶部队。



从《八佰》里进攻四行仓库的日军钢盔和军装等道具判断,必然是日本陆军士兵,而真实的战史上进攻四行仓库的应该是海军陆战队(陆军主力向西追击而去),这一点是有偏差的,反正是艺术作品嘛不必苛求。我们需要理解的是,正是在上述三点原因的作用下,当时日本许多城市都出现了狂热的出征场面,即将出海送死的部队在街道上列队行进,两侧是挥舞着旗帜夹道欢送的民众。


二战时期的日本,就是怎么疯掉的。


一周热门 更多>